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聯絡人:管理者
  • 資料來源:網路事業部

>>>思古傳承風土民情鄉土特產<<<

 
 

point01思古與傳承:
............................................
 

point02月琴說唱吳天羅

tradition01

   鄭淑琴於2003年7月20日專訪吳現山先生,有關吳天羅大師多才多藝,遠近馳名,曾獲頒八十八年民俗藝術終身成獎,曾獲邀到台北家劇院、總統府廣場、東吳大學、警察大學演出;於民國八十五、八十六年曾到美國洛杉磯、華盛頓及英國公演,慰勞僑胞。令人敬佩吳大師兒女、媳婦皆能繼承衣缽,能歌能唱舞天地。

   一生充滿傳奇的唸歌仔藝術大師,一生飄泊天涯走唱,任勞任怨不怕風寒歲月,卻道盡民間老藝人為生活、歷史而奮鬥,流露出無垠的辛酸滄桑史,值得後人的敬佩與學習堅強毅力、恆心的民俗技藝大師之精神。民國十九年出生於雲林土庫鄉下,10歲啟蒙在五港村樹下,向走唱的女盲師傅學習江湖調,即興編歌,月琴彈奏的彈唱技巧;至12、13歲跟著歌仔戲班來村表演,因緣俱足之下,吳大師跟隨戲班學戲、戲調、唱戲的技巧,奠定編、唱、演的能力。

   吳天羅在24歲時拜師學藝,學到車鼓的各種歌舞小戲的演藝技巧,雖沒受過學校教育,聰穎天份,卻能自編歌詞,自創劇本,而且自彈自唱,自組『旭陽車鼓劇團』,傳揚民俗技藝,展開跑江湖兼賣藝的走唱生涯,從事表演工作,傳唱千古,漂泊走唱一甲子,也贏得『天羅師』的讚譽。吳天羅被藝文界奉為一代民藝大師,因擅長各種歌舞小戲,精通念歌仔、相褒、牴嘴鼓等說唱藝術外,更能自編自彈自唱的『台灣四百年』、『憨來醒』,其歌詞具有語言特色、形式、內容、技巧、勸世,凸顯吳天羅大師及其說唱藝術之特色與貢獻。

   民族藝術是國家珍貴的文化資產,能表現與薪傳的智慧、真情、勸善、教化、思想等留給世人的珍貴文化資產。吳大師能以說唱文學透過語言來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反映現實,將內在的情意轉化為外在的審美對象,確實表現更淋漓盡致,使語言更加生動,禪意,富有情趣,涵隱,此是大師說唱歌詞得語言技巧。由吳現山道細父親:『歡喜圓融天涯路,月琴說唱道人心;莫笑人間無溫暖,禪意天師薪傳耀』之演藝生涯。吳現山贈予作者有關吳大師自編自唱的四句聯、七字詞之作品,且能說唱押韻銜接下一句,靜寂夜闌品閱內容,具有認識價值,社會價值,確立吳天羅大師在台灣說唱史上的崇高地位。吳大師於民國八十九年七月一日下午六時離別塵世,但『傳唱千古一甲子,民俗技藝薪傳耀』的精神,不是名利之間的追求,而是一種榮譽及永無止境的使命感。   

point02百年文昌鐘毓社

 

tradition02

   祠廟文昌公鐘毓社未成立前,於清末、明治年間,由愛好音樂者、宗教者與士紳等,常至土庫順天宮媽祖勤練北管,又有漢學老師教漢文。早期每日在順天宮練習吹、彈、拉、打、敲及吟詩功課,成員有二十人上下;直至日治時代,分社移至虎尾街湳仔248番地(現址穎川里4鄰118號)陳明宗家,其父陳棍負責指導演奏,專長於前奏拍板起鼓。陳獻垤之父陳聰營業聰記中藥房,專長三弦,教人武術、樂器、吟詩,成立風光一時的振興社。

   祠廟文昌公鐘毓社的組織係由地方民間公業組織性質,由陳獻垤母舅林耀昌的陳公林氆先生籌設,雲林縣土庫鎮林氆擔任台南州土庫支廳區長(現稱:縣長)於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三月十五日發起創設,並邀請地方士紳、熱心人士及嗜好音樂者、宗教者、國術者共盛襄舉,籌設期間邀請王 、陳棍、陳清泉、林胚、林隆生等五人參與籌備成立地方性懇親會,共集土庫、虎尾兩地士紳計二十五人,共同出資作為購置土地、會員聚餐、祭祀文昌帝君及捐獻地方興學、廟宇添油香所用。成立當時由上述發啟人林氆等六人購置位於虎尾一塊已名為『文昌公』之土地,捐贈給本組織。同時亦由全體會員取其『文昌公』為本組織會名,致第一任管理人林氆先生遂依此向虎尾土地登記所登記該地所有人為『公業文昌公』,以表示該地係共有之產地。因日治年間日本政府嚴禁台灣人民有組織信仰神明之團體存在;該組織於創立時原旨在促進好友間之情誼,雖名為『文昌公』,但無建造廟宇之實、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日本政府為在台灣施行民法,而頒布第406、407號勒命,至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間因原管理人死亡,而向土地登記所辦理管理人變更時,為規避遭受取締解散,亦同時更名為『祠廟文昌公』為組織名稱,此為祠廟文昌公沿革始末。係經陳明宗、陳獻垤有關兩顆大小印章,小印是『祠廟文昌公會』、大印是『祠廟文昌公鐘毓社印』對內外發文通知所用之印鑑,『祠廟文昌公』即是『祠廟文昌公鐘毓社』。
   

point02土庫鎮北管

   我國的音樂曲種名稱沒有『北管』一詞,它與『南管』音曲相對稱,在台灣民間傳統藝術兩大主流一,有句台灣諺語曰:『豬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戲』即北管戲曲的一種,由此可知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土庫鎮北管於清末、日治初期,由林氆、林耀昌、林永順、陳棍、陳聰等人聚集在土庫順天宮文昌帝君殿內分為兩組練習、演奏,陳棍負責指導,陳聰主吹三弦;北管的樂器有啦答為主,大鼓、小鼓、大鑼、鏘鐘、三弦、和弦、殼弦、嗩吶(台語鼓吹),演奏出鼓鑼聲震天宇,弦聲禪韻律,嗩吶盪雲霄,鏘聲萬馬勢,具有至真、至美、至善的古聲莊嚴傳統藝術。

   林氆先生於大正八年土庫順天宮文昌帝君創立『祠廟文昌公鐘毓社』,北管陣團人員勤練演奏,在天上聖母聖誕、廟會繞境平安,都有鐘毓社蹤影。

   因人員增多,陳棍移至虎尾街湳仔48番地負責指導演奏訓練26人成員之北管演奏,傳承如茲。陳棍負責啦答拍板快慢節奏,及是演奏前的前奏板(台語起鼓)及指導典辭、角色、樂器等;陳聰負責三弦,當時土庫北管輝煌時期,逐漸日落夕陽而沒落消逝,令人婉惜失傳至美的傳統藝術。相信土庫人更祈盼『土庫鎮北管命脈』的延續保存,薪火相傳,日趨蓬勃至發揚光大。
   

point02土庫振興社

tradition03

   唐朝文史有記載有關舞獅、舞龍的祥瑞喜慶,陣頭舞獅可驅邪剋魔,故祀為神獸;民間有鎮宅招福,為祥瑞之徵。陣頭舞獅在台灣廟會、喜慶、節日為普遍的民間活動,陣頭的宋江陣、刀槍舞、舞獅互相拼陣,熱鬧非凡。清初時,先民渡海墾拓荒地,陣頭方興尤盛,以新竹為界分為南獅、北獅,北獅陣頭採高姿勢舞法,威猛震四方;而南獅陣頭採低姿勢舞法,祥和毓四海,土庫鎮公所主辦、土庫鎮過港六房天上聖母管理委員會承辦『2003土庫鎮過港六房天上聖母民俗嘉年華會』活動內有五個舞獅團市倫內社區、西平社區、竹腳寮社區、綺湖社區、土庫鎮老人會等之『五獅獻瑞福祿壽』,甚至有耆老、年長者舞獅姿態有如『威風凜凜震山川,南北哺姿皆盡出』。
   台灣農業社會中,舞獅、舞龍具有宗教、娛樂、習武之作用,民間武館同時教拳及舞獅。道光年間,西螺、二崙、吳厝、崙背、大屯、土庫等地,最有名的西螺七崁,廣興的頭崁,港尾的五崁曾先後聘請福建劉明善師傅(阿善師)與廖金生師傅(金生獅)至兩地教拳、舞獅,並開設『振興社武館』『金獅連陣武野館』在西螺提升武風熾盛,叱吒風雲耀武德,迄今仍有不少武館、武獅團或陣頭會冠以『振興社』倍增風光。
   西螺阿善師最得意的頭崁師,必具備人格、內涵、強身、功夫、忍辱的武德,秋風師就是頭崁師,徒弟是廖欉,其徒弟就是陳聰。陳聰最拿手就是丈二木棍及拳頭,曾於鹿港天后宮天上聖母誕辰繞境時,全省進香團都有陣頭表演,壓軸戲就是各陣頭表演絕活的丈二木棍,尤其土庫振興社表演出至真至美的功夫,轟動一時,掌聲如雷。土庫在宋江陣興盛時期,振興社在街尾石頭公曾表演二天兩夜不分勝負,可證明土庫振興社陣頭頗受歡迎讚譽絕活『拳搶舞獅震丈二,叱蚠威震黃吉崙』。
   

point02南管雅頌社

tradition04

   土庫南管雅頌社於五十年前在鹿港天后宮一千年紀念,約有七十餘陣頭、藝閣,表演『龜弄蛤』(台語:龜弄蟯)壓軸戲,獲得冠軍,其托燈、彩牌的開路鼓,頗受外國人、香客讚美細工至美,都拍照留存;彩牌雕塑於民國十六年,上有八仙圖像,內有人物、花鳥圖等,美極了。還是摯誠感謝劉新騰先生熱心教導南管、北管不同的特色。
   『南管』起源,可追溯到漢朝的『相和歌』據『晉書,樂志』:『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即洞簫吹奏,上座者手執拍皮擊節而歌。而管戲中唱腔細膩,曲文雅,紫]為領奏,彈奏骨幹音,樂音悠揚,融入蕭聲、二弦,使弦管和諧共鳴,更能『感撼動人心,弦歌躍禪意』;其主要樂器有紫]、二弦、三弦、笛子、洞簫、嗩吶、吊鑼、響板子,共鳴合音,音色優雅與北管音色不同之處。
   南管演出的形式有演奏、演唱、戲劇及廟會踩街戲、子弟戲等,使用樂器有『上四管』、『下四管』、『十音』之稱;『上四管』有洞簫、紫]、二弦、三弦;『下四管』有雙鐘、響盞、四塊、叫鑼與木魚;『十音』有上、下四節及拍板、嗩吶。南管的特色具有保留傳統,音律和暢,曲韻悠揚,曾在清康熙皇帝面前演奏,頗受皇帝讚耀,俗稱『御前清客』。
   土庫雅頌社在田都元帥聖誕、天上聖母聖誕及廟會時,表演落地掃(龜弄蟯)典故取於白蛇傳水淹金山寺故事,由十人穿著魚、鳥、龜、蛤、蝦、蟹、青蛙….,具有傳統藝術之戲曲。還有『甩彩茶』戲劇,有一男一女,女提小籃內有香煙、茶,而唱曲,客人拍手喝茶抽煙,必壓籃錢,也是南管之特色戲劇,幾乎消逝殆盡,似乎有點惋惜。

point02心齋-善靜居士

   「繪藝修禪道慧緣.易理人生妙宇圓」之張善靜居士,於民國33年10月16日生於雲林縣新庄的農家子弟,原名深澤,字善凱,號雲林山農,畫室取『心齋』。年青時,潛心修禪,勤奮不懈,名師教導,不負苦心,於民國52年作品以『柳蔭垂釣圖』首次入選第十七屆全國美展。作品曾參展全國美展、全省美展,又被邀參展國內外名家美展。但作品被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藝術館、國父紀念館、國立中正紀念堂、國內外私人珍藏。應邀編入「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中華民國美術名鑑」、「台灣美術名鑑」、「中國藝術界名人錄」等。
   五十三年返鄉隱居「靜慧田園」,精研藝術創作,農耕自養怡德,其作品有「善靜居士人物畫集」(兩冊)、「張善靜佛畫集」、「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圖」、「漫談易理人生路」,正積極未完稿的「易理與繪畫藝術」。
   善靜居事積極宣揚中華藝術文化,推行孝道精神,祈求社會安定,國家富康,世界和平之大願。

point02春華牛車店

tradition05

   春華牛車店位於土庫鎮中山路5號,創店者林昭春(民前5年生),12歲學其各種牛車組作、修理技術,21歲自創開店,至民國60年由兒子林奕華(民國40年生)繼接父親祖業。
   牛擔的U字型,由竹筍剛生三個月後,必固定形狀,約2年期間方可成U字型牛擔;由農業社會,生意興隆,至民國70年,機械化取代傳統牛車耕作、運輸,逐漸沒落,生意淡季,為著度日圖生,還有台西沿海使用牛擔、牛車;其製作、修理行業,後繼無人。雲林縣目前僅有一家「春華牛車店」,店主林奕華還為著保留傳統行業而努力。

point02御前清曲清華閣

   陳資三(陳少煌老醫師之父)就讀台北國語學校(現稱台北師範大學),畢業後擔任國小老師,月薪俸9元,民國四十年創立『御前清華閣』負責教紫],其成員有陳專成(陳東亮之父)負責南紫]、蔣九負責南紫]、李玉柱負責吹簫、許傳(許長安鎮長之父)負責敲鐘、王忠負責二弦、陳水木負責唱曲、陳元來負責打竹板、王明負責洞簫、琵琶、小嗩吶等、何德根負責打竹板。
南管又稱南音、南曲或南樂,是一種清雅的音樂,樂器有『上四管』、『下四管』、『十音』等,本閣合奏以十音為主,平時在陳專成租店處,固定每日晚上練習,若有慶典、廟會都會參與繞境表演。
   十音的樂器有琵琶、洞簫、紫]、二弦、三弦、雙鐘、響盞、四塊(打拍用)、叫鑼與木魚、拍板、小嗩吶等,傳統布戲以南管為主要的後場樂。目前的成員,僅存陳元來中醫師及陳專成之兒陳東亮,陳東亮對樂器、十音認識深奧,也會彈奏不同樂器,專訪後,拿出舊樂器、洋琴、小提琴,神似演奏,音揚聲韻極美,令人稱奇的傳統藝術,還有其人在。

point02雲林縣土庫樂團

tradition06

   陳少煌老醫師組成雲林縣土庫樂團,由北港名人陳家湖先生專程來土庫指導教育土庫樂團,每週來一次搭糖廠五分仔車,由北港至土庫,學生去接陳老師至土庫國小練習到凌晨十二點多,老師隔宿土庫順天宮小廂房。隔天搭早上六點由土庫回北港鎮公所上班,數年如一日,恆心毅力的精神,令人敬佩。
   林耀昌擔任團長,團員二十餘位,經常至陳少煌醫師家中練習。金味源的老板曾江山(民國十八年生)小喇叭手,小學畢業後在日本海軍修飛機二年,光復後,19歲開金味源雜貨店,20歲加入土庫樂團,45歲時樂團成員外出工作,逐漸紛散,至今還是練習小喇叭吹奏。
   曾江山先生在23歲至台南縣政府新營落成典禮;參加雲林縣比賽,由北港麗聲音樂團與土庫樂團獲得並列冠軍。21歲至43歲期間每年農曆三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參加天上聖母聖誕繞境活動。 

point02馬光錦樂齋大鼓陣

tradition07

   馬光錦樂齋團主黃蘭述說有關大鼓陣、布馬陣及龜弄蟯的特色,自大鼓陣成立後,公演已有三十五餘年。曾祖父黃教先生於民國三十五年創立錦樂齋大鼓陣,民國七十五年,父親黃春發再創布馬陣、龜弄蟯之特色。團長14歲開始學習,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七月第一次在雲林縣台西鄉公演;八十八、八十九年大鼓陣即是車上大鼓,亦是車鼓陣,源於華北,流傳到福建後,結合南管音律、民歌形成歌舞小戲之特色,先`民移居台灣,將此特色帶入台灣,凡遇迎神賽會遊行、喜慶節日時,車鼓表演不可缺一,從遊藝性雜技演化的唱跳歌舞兼備,以一丑一旦為基本角色,編成數組輪番演出,常用樂器有月琴、橫笛、椰胡、三弦、小嗩吶、鼓、鑼、鈸等,南曲唱謠,配合七字四句的歌詞,流露出農村社會的滑稽嘲弄的諧戲。
   布馬陣原始形態以竹製作為馬,稱為『竹馬戲』,逐漸改為布,稱為『布馬陣』。布馬陣演出者扮演狀元、侍從、馬夫、船夫等角色,配合布馬、傘、扇、扁擔、船槳等道具,配合嗩吶、鑼、鼓、大小鐃鈸之樂聲,構成演者不同動作、逗人諧趣,娛樂觀眾,具有民俗技藝之特色。該團編演從站立鴨蛋走過去,吞火吐火,舌火吐彩帶。有好伴舞、翻斛斗,狀元騎布馬回來遊街,吃草、過橋、馬掉落洞中之演劇。
   龜弄蟯之特色為烏龜男戲弄蛤仔女,蛤仔洗澡,烏龜偷看,頭被夾住,踢蛤仔,蛤仔不放,最後好禮相求;蛤仔才同意一同回去的地方戲。
   大鼓陣、布馬陣及龜弄蟯的特色,服裝統一,極為奇巧,花樣變化,內容逗趣,隱喻勸善,頻使觀眾驚歎娛樂。演出以廟會、迎神、喜慶喪事,機關團體、學校邀請表演,以彰化縣市、雲林縣內為多,台中、嘉義、台南至全省公開表演。其父鼓勵團長要有信心毅力將民俗技藝傳承下去,絕不能中途斷承,保存傳統藝術及發揚於後。

point02盛五洲掌中戲團:陳鼎盛

tradition08

   不愧是布袋戲祖師爺黃海岱大師得意徒弟又嫻熟日語的陳鼎盛,從事布袋戲演出五十餘年,能在『金光閃閃掌中戲,千軍萬馬耀節義;精湛技藝舞乾坤,風雨辛酸道禪心』演戲中掙得歡喜掌聲中,秉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觀念,尊師重道敬重黃海岱大師的恩德教導,待人處事能嚴己律人、包容感恩及得饒人且饒人之亦道,猶記恩師的『心存善道.包容正德.樂觀進取.不貪名利』教誨規條,銘記肺腑,默默力行。
   陳老師於民國十八年生,土庫鎮埤腳人,阿公陳着在日治時期擔任保正(現稱里長),生長在富裕的家庭,15歲自買布袋戲,暗中觀摩黃海岱大師演戲技巧,口白聲韻;18歲時黃俊卿來埤腳演戲,自告奮勇幫忙黃俊卿(五洲園二團)演一年多的野台戲;至21歲正式向黃海岱大師正式拜師門徒,學習三年四個月的傳統布袋戲。27歲自成立『盛五洲掌中劇團』至高雄、台東、布袋、過溝演七俠五義、五貴圖(五大俠英雄傳)、包公案、三國演義之劇。
   記憶猶深日治時期,黃海岱大師擔任日本推進隊隊長,日本政府派人到各鄉鎮巡邏隊、慰問隊宣傳政令,教化社會,安定生活,對日本要盡忠報國之宣傳,以布袋戲作為宣傳得演戲。民國六十九年在土庫鎮警察義務宣導『防火安全•人人有責』的演戲。由照片錦旗知其勞軍團長陳鼎盛,於民國四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領導盛五洲掌中劇團與紀露霞歌手、男女演員為憲兵新兵訓練大隊勞軍,贏得滿堂掌聲,獲大隊長在司令台賜贈錦旗並拍照留存。
   國立土庫高級商工職業九十二年度校慶文化藝術表演,於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表演『歡送畢業生文化藝術短劇:感懷校園師生情』,最後,怪老子:你看今年校慶,有何感言。劉木杉:誠懇、敬業、勤勉與和諧,營造溫馨校園,塑造優良校風。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建構具有競爭力、學生適性學習的學校,欣逢校慶,感謝多年以來,在這兒付出奉獻的師長們,滿心的愛、無私的心;同學們能守法,有禮貌又充滿活力。土庫商工的成長歷史,在全校技職,員生攜手努力,認真打拼,我們有信心土庫商工的學生會愈來愈進步。怪老子:祝高一、二同學學業步步高進、高三同學金榜題名。能應用布袋戲演出淋漓盡致,其意義非凡。
   曾演劇目有冊戲的武童劍俠、五龍十八俠、五貴圖、郭子儀、再續小五義。劍俠戲的錦飛箭五美六俠、九龍山劍俠、荒山劍俠等。其特色是現場口白演出,演技精湛,五音精純正統。獲獎演出在六十至七十年代地方戲劇比賽,每年獲得甲等及中區戲劇比賽獲得優等。
   演戲迎一甲子的陳鼎盛對演布袋戲與人生歷程,最大願望能將恩師黃海岱大師一生敬業樂群的精神,高尚人格的偉大,以宣揚五常布袋戲、忠孝節義來教化後代,延綿留良與發揚光大。

point02天台園掌中戲團:謝忠和

tradition09

   謝仁宗(民國十四年生)留學日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學成回國參加台南府高考第一名,土庫鎮公所服務,約25歲買書自看自演布袋戲,五十年前即有演戲執照。
   第二代謝忠和(民國三十五年生)在15歲時,虎尾鎮下湳仔農曆正月十六日國姓爺鄭成功吉辰過爐,第一次表演『烽劍春秋:秦始皇』劇目,頗獲嘉許。轟動一時,倍增演戲的信心。表演劇名有古書(歷史戲)、金光戲是黑鷹、烽劍春秋(秦始皇)等。於六十六、六十七年代雲林縣參加全省比賽,獲獎多次。民國六十三年台灣實驗劇團全國選十團到處公演,雲林縣被選四團,天台園掌中戲其中一團,實至榮耀,劇本由國防部官員高前先生編劇『國父革命十一次』、『謝東閔』,由謝忠和表演兩劇本。
   第三代謝正谷擔任團長(民國六十一年生),民國八十三年表演外台戲,戲劇名『濟公傳』、『天寶圖』等。該團在斗南、嘉義六腳演出最多,曾在土庫、台北樹林、台中清水、彰化、林內、竹崎等地演出。其最大特色是三代經驗傳承,基礎深厚,衣裴鮮艷,公演五十年的歷史。

point02慶五洲掌中戲團:王杉郎

tradition10

   慶五洲掌中劇團團長王杉郎(民國三十九年生),13歲拜師學藝,師學黃海岱大師,學演古冊戲,不重視特技,以歷史傳統故事。恩師教演講戲偶動作,嚴格教導寫劇本不能用原子筆、鋼筆,一定要用毛筆,方可專心;若有做錯事,跪西秦王爺處罰改過自新,必經三年六個月尊師重道,腳踏實地,誠正學習,恆心毅力求知,奠定演戲雄厚的根基。
   民國六十二年農曆三月十九日,馬光厝順安宮天上聖母聖誕,23歲第一次公演『月唐演義:郭子儀』、『五虎戰青龍:安祿山之亂』,演技經湛,頗獲讚譽。布袋戲盛期時,各鄉鎮的廟會、慶典,南北奔波數月演出,忘其疲憊。
   演戲中最得意之事:民國七十九年雲林縣政府教育局主辦每年度掌中劇團比賽,在馬鳴山鎮安宮比賽,獲得甲等優異成績。又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國立土庫商工學校文化藝術畢業短劇:感懷校園師生情。全場台詞由王杉郎擔任,具有教化演出,頗獲學校全體師生掌聲如雷與肯定。
   演布袋戲已有四十年的歷程,其感想如下:
1. 黃海岱大師特別交待『文化藝術布袋戲』絕不能放棄,能代代傳
承、發揚光大。
2. 社會活動時,做人誠正存實,禮德並重,路才會寬廣。
3. 做人要歡喜寬恕,方能得人和;處事要圓融果敢,方能得人緣。
4. 希望政府重視立案劇團,能合理化、公平化,給予發展空間。
5. 深入民間、社區及培育大專院校、高中、國中、小學等,帶動文
化傳承。
6. 培育出慶五洲掌中劇團之家庭布袋戲。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土庫思想起,陳席卿、鄭淑琴合著,雲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感謝陳席卿老師、鄭淑琴老師提供參考資料,讓本網頁內容更加豐富充實。
 



   

 

 

>>>思古傳承風土民情鄉土特產<<<